前言#
背景#
這是今年第一次線下讀書會的分享文稿整理,五個月前 3.19 號辦的,但是整理內容拖到了現在哈哈哈,其實最開始沒想着整理成文稿,但是發現這本書裡的內容,在近段時間內還是能夠被時常想起,證明還是有整理的價值的,所以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書的整體內容編排,其實並沒有特別吸引人,包括全文都沒有插圖,讀起來其實還是有點費勁的,案例也都是國外的案例,代入感差點意思。但我在樊登讀書上聽樊老師講過一次,感覺欸還有點意思,所以就選了這本書作為線下讀書會的主題
一方面,我最近兩年也剛好對 理解他人 和 理解自己 的這個生活命題有了些覺知,發現有點意思,想看看他人的看法;另一方面是第一次辦線下讀書會,從調研角度來看,選擇的書籍最好還是大家生活中能夠有所共鳴的類型,比如心理學和社會學相關的書,比如是 親密關係、非暴力溝通、愛的藝術 和 置身事內 這種,也會更容易有思維的碰撞
書籍介紹#
那先和大家介紹下這本書
不知道大家聽到這本書名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我的印象就是和 普通卻自信 的這個比喻很像,他 怎麼怎麼樣,那麼普通有那麼自信。這個名字很明顯是一個貶義詞,感覺作者有點過於輕蔑了👀,難道是一本教人如何怼人的書嗎哈哈哈
但是實際上,正如作者書籍的原標題:Self-Insight: roadblocks and detours on the path to knowing thyself
了解自己的道路上的障礙和彎路
所以說翻譯背大鍋,這本書的內容看似是攻擊他人的利器,實際上是一面審視與分析自己的鏡子
介紹完了書的標題,我們再看看作者
作者是大衛邓寧,在 2021 年,被斯坦福大學列為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 2% 的心理學家,並且他和克魯格一起提出了非常有名的 達克效應 的概念,也會是我們今天分享的重點之一
主要內容#
在開始前,大家可以在心中想想下面兩個問題:
- 會開車的朋友:自己的駕駛水平,在所有司機中,應該是排在多少分位
- 不會開車的朋友:自己的運動水平,在所有的同齡人中,應該是排在多少分位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呢,就是為了和今天書籍的主題相呼應,後面內容中揭曉👀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老子《道德經》
老子認為能察言觀色,認識別人的才分性情、賢愚善惡,可說是有智慧的人;不過唯有能深自內省、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明德的人
病覺缺失症#
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買股票,會認為自己的選股能力比他人強;買彩券,會認為自己抽的比店家給的更容易中獎;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自我高估的現象,這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真實的水平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對自己真實能力的錯誤認知呢,這裡作者提到了一個概念叫 病覺缺失症
在我們身邊,經常能看到老年人有這種症狀。我們給他買了助聽器,說 “你聽不見,你要戴助聽器”,但他們經常很排斥戴助聽器。老人會說 “我能聽見”,你就只能很無奈的說 “你看,剛那句話你就沒聽見”,老人說 “那是你說太快了,你那句話說慢點我就能聽見”
這實際上是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聽覺不行了。這種對自我認知的缺失,就是病覺缺失症的一種體現,表現在我們對自我認知完全無感。
作者和他的學生發現並命名了這種現象,就是達克效應,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達克效應#
介紹#
即個體在某個領域的技能或知識水平越低,往往越難以準確評估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能力
- 這導致他們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實際上他們可能並不擅長該領域
- 相反,有真正技能或知識的人往往更加謙虛,更能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
之前讀書群裡也有討論過這個話題,如果你感覺這個東西很簡單,那要麼你一無所知,要麼你是行業專家
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達克效應呢,作者指出原因 是我們的元認知存在缺陷
那麼什麼叫認知,什麼叫元認知
- 認知我們懂,比如說投資領域,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叫作認知
- 那什麼叫元認知呢,我們對認知的程度的了解就叫做元認知,比如說我對我自己的投資水平高低的評價,這就是一種元認知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為什麼元認知會存在缺陷呢,因為認知是元認知的基礎,而認知是需要後天不斷學習提升的。當你不會做這件事的時候,你也難以評估自己的表現。
作者舉了幾個例子:
- 醫生要準確評價自己是否為患者作出了最佳診斷,前提是他熟知這種疾病症狀
- 語文老師要給學生提供有效建議,前提是其精通語文規範
- 稅務會計要合理評估自己給客戶的建議,前提是其通曉稅法
如果上述人員的專業知識存在欠缺或不足,那麼他們就無法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正確評價
仔細想想,這是一個很恐怖的循環。認知不足導致元認知存在缺陷,元認知存在缺陷又導致自認為不需要提升認知
這是作者解釋的,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達克效應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的認知過程會出錯#
元認知過程不完善#
- 澳大利亞首都在哪
(悉尼 / 堪培拉) - 遼寧省會在哪
(沈陽 / 大連) - 哪個國家出產橄欖油最多
(意大利 / 西班牙)
這裡的幾個問題大家都答對了嗎?如果沒有的話,你看看作者怎麼說
這裡作者介紹了出錯的第一個原因:元認知過程不完善
怎麼個不完善法呢,作者在這裡從四個角度闡述了我們元認知不完善的場景
- 第一,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元認知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知識沒有錯,但是,可能不全面
- 想到樊登老師說他自己的例子,他去過意大利,感覺橄欖樹太多了,那肯定是意大利啊,但是實際上他沒去過西班牙,不知道西班牙的橄欖樹其實更多
- 這讓我想到齊老師的一個比喻,投資這個領域,也是比較容易出現這個問題的。投資如果只懂一點,還不如不懂;這和作者的意思不謀而合,不全面的知識可能會帶來完全相反的結果
- 第二,我們的知識只是大致無誤,但是會有瑕疵
- 比如澳大利亞的首都容易記錯,可能是因為悉尼歌劇院出場機會比較多🤔
- 第三,很多知識是伪相關的,他們之間並沒有關係,但是我們潛意識會拿他們隨便類比
- 比如書中有一幅圖,問 切斷繩子以後,小球會如何運動
- 選 A 的受訪者認為:會接著轉,因為地球和太陽間也沒有繩子
- 比如書中有一幅圖,問 切斷繩子以後,小球會如何運動
- 第四,證實偏差,人類有一種能力就是能夠論證任何觀點
- 這也是玄學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無貶義,我本身也喜歡研究非自然的玄學,這裡想提到的是,我們需要要客觀看待這種心理,避免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
- 人們更關注證明信息,而不是否定假設
- 有這麼一段話,你看看準不準:你是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內心很憂鬱的人。有時候很果敢,有時候又猶豫很久。有時候會很熱情,有時候又會很冷漠,有時候很隨便,有時候又會認定一個東西不放棄
- 相信大家都會覺得很準,對吧,這個叫 巴納姆效應
- 其實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情感波動,並不神奇🤣
- 對自己的選擇過於自信
- 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 第一印象變得非常重要,扭轉第一印象十分困難
- 他是個好人,做的啥都是對的
- 他是個壞人,做啥都是不懷好意
- 有這麼一段話,你看看準不準:你是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內心很憂鬱的人。有時候很果敢,有時候又猶豫很久。有時候會很熱情,有時候又會很冷漠,有時候很隨便,有時候又會認定一個東西不放棄
經驗和反饋未必能帶來最優解#
我是大劉忠實的粉絲,作者講到這個點,我就立馬想到了三體裡的這兩個小故事
- 火雞和農場主
- 一個農場裡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餵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 它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食物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送到餐桌上了
- 螞蟻和射手
- 有這樣一群生活在靶子平面上的螞蟻,螞蟻中的科學家某天觀察後宣布,自己發現了一個偉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會有一個洞。” 但是實際上,這只是射手無意為之的結果
- 它們把這個射手一時興起的隨意行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鐵律
當然這兩個例子比較極端了,但是很能體現這個完善的認知未必能帶來最優解的意思。那麼我們所獲得的經驗反饋可能有哪些原因導致偏差呢:
- 反饋的或然性
- 前提與結論間不具有蘊涵關係,即從前提出發,不能必然而只能或然地推出真結論的推理
- 正確的選擇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錯誤的選擇也不一定帶來壞的結果,和下一個特性一起介紹案例
- 反饋的不完整性
- 反饋只能反應一部分,比如很多媽媽談教育孩子,打孩子,不哭了,聽話了,那就有用。但是會給孩子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
- 反饋的隱匿性
- 反饋可能不可見,比如可能談判的成交價格還可以再往下降,但是你不知道
- 反饋的不明確性
- 比如相親失敗,你可能永遠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 反饋的缺失
- 能力不夠的管理者,員工工作上做的不好難於啟齒,無法做出正確的反饋
- 反饋的片面性
- 演講者講得不好,但是觀眾為了人情的故作沒有揭穿,還說講得好
除了他人的外部反饋存在偏差之外,我們在接受反饋時,我們還有很多錯誤習慣:
- 關注正面反饋,很難接收負面反饋
- 我就經常跟我爸說少抽煙,我爸說,你看領導人天天抽煙,都沒事
- 人們有自證預言的傾向
- 皮格馬利翁效應。 跟班主任說,孩子是專門選出來的,很有前途,實際上並沒有專門挑選,但是結果確實是這批孩子的成績會更好
- 所以教育心理學,都希望大家盼著孩子點好,同理生活中也是這樣,我能我行,比我不行,算了吧強的多,學會正向的去使用它
- 皮格馬利翁效應。 跟班主任說,孩子是專門選出來的,很有前途,實際上並沒有專門挑選,但是結果確實是這批孩子的成績會更好
- 事後諸葛亮
- 我早說 xxx 不行了,我沒錯
- 尋求和自我映像相符的反饋
- 吸收和自我映像相同的反饋,不一樣就會排斥,認為他說的不對
- 因人廢言
- 吸收和自我映像相同的反饋,不一樣就會排斥,認為他說的不對
- 可能會記錯反饋內容
- 一個實驗發現,被測試的參加者會根據自尊水平的高低,調整自己的記憶內容
- 測試者所填寫的自尊狀態評估反饋表,在兩周後稍作修改發給他,然後讓參與者看完以後回憶
- 發現自尊高的測試者,會記得 被改的更正向的內容,自尊低的,則會記得被改的更加負向的內容
看完這兩部分,我就發現,能把一句話好好聽進去,真的太難了。
不是年齡越大,有了足夠的反饋和經驗,就能夠更容易理解自己的。這裡面有學問的
虛假的獨特性#
這個很好理解,我們經常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當然人人生而不同,如果你天然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絕大多數人強,其實是很可能跌入了虛假獨特性的陷阱了
這種虛假的獨特性來源於三個方面
- 可控性 - 可控帶來的誤區
- 如果人們認為某種特質是可控的,他們則更有可能認為自己就該特質而言優於周圍人
- 就比如說,我們會認為自己遠比周圍人更加具有合作精神、斯文有禮和自律(因為這些特質都是可控的)
- 這裡講一個案例,就是開車,之前做過調研 80% 的司機都認為自己屬於開車比較好的那一半,實際上有 30% 的人高估自己了,其實自己的駕駛水平並沒有那麼高,只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
- 而涉及相對不可控的特質時,他們則不會產生同等程度的優越感
- 開頭那個評估自己運動水平的問題,大部分人並不會出現高估的情況,因為大部分情況下,不是自己想跑的比較快,就可以跑出世界冠軍的水平,而且這些大部分都是標準明確的
- 就比如說,我們會認為自己遠比周圍人更加具有合作精神、斯文有禮和自律(因為這些特質都是可控的)
- 如果人們認為某種特質是可控的,他們則更有可能認為自己就該特質而言優於周圍人
- 不明確性 - 以自我為中心的潛意識思維
- 沒有明確的定義的情況下,會高估自己的表現
- 只評估了自己的優劣勢,而沒有評估他人的優劣勢。
- 如職位競選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選上了是自己能力夠強,選不上是有行業黑幕,政治鬥爭。可能本質上只是自己沒有他人優勢明顯
- 管理學上也需要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規章制度明確,無為而治可能會帶來內耗
- 這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來源,對這種表現有所意識
- 如職位競選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選上了是自己能力夠強,選不上是有行業黑幕,政治鬥爭。可能本質上只是自己沒有他人優勢明顯
- 可觀察性 - 不可觀察帶來的自利性
- 行為越難觀察,我們就越容易做出自利性的判斷。跑得快慢我們評估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一般不會高估,但是內在的個人特徵由於不可觀察,我們往往由於無法觀察他人的內心世界,導致我們陷入多數無知的陷阱(不知道別人怎麼樣)
- 內在狀態: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嚴於律己、猶豫不決、腼腆、挑剔和局促不安
- 外在狀態:而不會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加從容、整潔、好強、囉嗦或喜歡挖苦
- 行為越難觀察,我們就越容易做出自利性的判斷。跑得快慢我們評估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一般不會高估,但是內在的個人特徵由於不可觀察,我們往往由於無法觀察他人的內心世界,導致我們陷入多數無知的陷阱(不知道別人怎麼樣)
道德優越感錯覺#
- 評價自己高估,但是評價他人很準確(當局者迷
- 而這種情況在道德方面表現的最為明顯
- 在對威廉姆斯做道德方面的調查時,80% 的學生表示自己拒絕抄襲其他人的考試答案,而他們認為僅有 56% 的其他學生同樣會拒絕抄襲
- 原因
- 道德行為更加讓人向往。我們都希望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 道德行為是可控的
- 道德行為標準的不明確性
- 影響
- 對歸因的影響:過度譴責品行經受過考驗的人
- 對個人的影響:自稱品行端正會促使當事人 政治、高尚的行事
- 做出承諾後,更有可能實現期望
- 打電話模擬採訪印第安納州盧明頓市的居民,48% 的調查對象表示願意貢獻三小時時間為癌症協會募捐;對比組的真實採訪中中,只有 4% 的人答應了;但是 3 天後,對實驗組聯繫了那組之前接到電話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預測的調查對象,表示是真實請求時,31% 的人答應了
- 做出承諾後,更有可能實現期望
講完了上述幾個角度,我們有所理解,那麼我們該如何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呢
如何更加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
- 學會洞悉情境狀況
- 爬珠峰,並不是咬咬牙就可以爬上去。但是實際情況非常艱難
- 代入實際場景,做好充分準備,充分了解實際狀況
- 參考他人的數據
- 參考歷史數據;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 與情緒作鬥爭
- 回家如果發現浴缸裡有一隻鱷魚,很多人可能感覺就應該是有點驚訝吧,別的沒啥了。但實際上,要是正遇到了,可能都嚇到說不出話
- 低估短期的情緒衝擊之外,我們還會高估長期情緒對我們的影響。離婚半個月內受到極大的衝擊,一年後絕對接受了
我們需要經常性的進行認知修正: 得出結論後,反方向的聽聽不同的意見。 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問身邊的人,直到聽到反對意見,你才能去做決策。
對我自己有什麼改變#
- 進化帶來的負面特性必然有其合理性,比如太客觀從而不夠自信的祖先可能沒找到對象 hhh
- 自信的好處
- 樂觀
- 容易獲得成就
- 容易走出逆境
- 普信總比自卑強吧
- 自信的好處
- 更加客觀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 不奢望所有人都相互理解,也包括自己也要接受自己不被所有人理解的事實
- 這裡介紹一下,我自己領悟的 多元隧道理論
- 我一開始以為人只有兩個頻道一個好一個壞,但是後面我發現這兩個頻道並不存在,而是存在無數熱評相互平行帶偶爾交叉的隧道,他們相互轉換相互變形,相互不受影響,相互不互相了解,相互都在這字的橫截面那探索的世界,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存在,也不影響他們認知和理解世界的模式,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 理性客觀是一種奢望,但是永遠不放棄對他的追求
- 堅信活到老學到老
- 人們在看待自己的問題時,並不是完全不準的。認知水平高,判斷能力就更準一些
- 不想掉入惡性循環,成為老了以後說出,我不懂但是 xxx 的那個人
- 我知道的越多,我不知道的也越多,但是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就越少
- 給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
- 辦讀書會,身邊沒有,那我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哈哈哈
- 希望能夠召集很多對讀書感興趣的朋友,相互閱讀相互分享,共同進步,人多了以後還可以辦線下讀書會,觀影活動
- 辦讀書會,身邊沒有,那我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哈哈哈
- 舉辦活動提前徵集大家的參與情況。就像那個電話實驗一樣,做出過承諾的人往往更可能會遵守諾言
總結#
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講的是一件事,不高估自己,不低估自己,實際上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
這本書為大家介紹了在了解自我這個話題上,我們存在認知偏差的可怕事實,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生活上的反思和智力上的啟發。 這個複雜的話題不是一本書就能改變的,但是我們能夠開始有所覺知,就是一件好事
認識自己是人類文明中永恆的話題,我也很慶幸人類能擁有這種自我審視的能力,能夠讓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保持正確的方向
最後也願大家能夠在這個永恆的話題中不斷的發表自己的新見解,感謝大家的觀看,希望分享的內容能讓大家有所收穫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