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Reimagined

前言#
Hello 哇朋友們,又是一年總結時,不知道今年大家過得怎麼樣,體驗如何,收穫多嗎
從我的身邊的數據來看,今年有人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也有人意外被裁尋找新機會;有人脫單、也有人分開;有人生娃,也有人離世。突然感覺好像每一年,都是時間輪轂與當前位面的接觸的一個切片,而大家在輪轂上的不同位置,有人上升,有人下降,有人登頂,有人歸零,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静待属于自己的安排 🤔 (查了下,這個好像叫旋輪線,有點奧秘在裡面的)
今年的話,我感覺還是挺不錯的。如果說去年打分 85 的話,今年打分甚至能有 90,很多方面都有所領悟,有所覺察,有所成長,有所成就,超出預期!
今年也是寫年終總結的第五年了,回看了下往年的年終總結,真的感觸很多,感謝那個願意寫點東西的自己,給多年後的我一個回顧過去的坐標,一個對話過去的機會,真的挺好的(就是看到以前自己寫的梗,感覺已經扣出三室一廳了,可能這就是用老梗帶來的年代感吧 hhh)
今年也是疫情結束後的第一年,不出意外的也和新冠有過兩次親密接觸,不得不說,這病毒是真有勁,但好在致病力已經明顯減退,這次算是人類獲勝了吧,我猜🤔。還是要照顧好自己,也算是給人類的一次全員疫苗吧,告訴大家,雖然生存很難,也別忘了入場券還是身體健康
今年也是畢業後的第五年,畢業前想着是,工作以後,兩年高級,五年資深,五年了指不定都混成一方大佬了吧哈哈哈,很難想象五年後的自己得有多強... 但是現在一看,怎麼就五年了,怎麼還是啥都不會,怎麼還是萌新一個(可能這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吧 hhh
今年也 26 了,心智感覺也還在繼續成長,成功打破去年所猜測的 25 歲魔咒哈哈哈,看完去年的總結,依然能夠發現自己當時的不成熟。這樣的話,那就是對的,也是好的👍
概覽#
書影音推薦#
完整版見,我的 Blog
- 年度書籍:《第七天》。余華老師目前所有作品裡,我給這本書最高分,緣分來自於刷到的這段文中節選,寫的太好了!
- 文中節選:“我在情感上的愚鈍就像是門窗緊閉的屋子,雖然愛情的腳步在屋前走過去又走過來,我也聽到了,可是我覺得那是路過的腳步,那是走向別人的腳步。直到有一天,這個腳步停留在這裡,然後門鈴響了。”
- 推薦理由:“一個走向殯儀館、將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後還能留給讀者什麼呢?這次余華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的故事,讓讀者體會到一種寒冬臘月被囚禁於積年冰川裡的寒冷,一種劇烈拉鋸式切膚的疼痛和虐心,一種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後無著無落的絕望。”
- 年度電影: 流浪地球 2
- 太強了,就不解釋了,可見我的影評
- 年度音樂: 流沙 Reimagined
- 抽象大師 David 今年的大火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絕妙的歌曲編排與歌詞搭配,讓所有喜歡流行的聽眾無法拒絕
- 愛情好像流沙,心裡的牽掛,不願放下...
- 年度攝影: 家門口看了兩年多的煙囱,今年記錄下了最好看的一天
成就#
- 拔完所有三顆智齒。 耗時兩年,下決心做一件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真的不容易哈哈哈
- 開始自己做飯。 長這麼大,環境沒改變我,疫情沒改變我,反而是放開了開始做飯了笑死,自己隨便做點東西吃,都比北京很多外賣都好吃,我愛說實話
- 在一家公司工作兩年成就達成! 感謝國家,感謝公司,感謝老闆!
- 完成托福考試試水。 達成平均分成就 hahaha
- 地球地圖新增擴展。 天津、三亞、西安 加入列表👀
「天津 - 周杰倫嘉年華演唱會」
「三亞」
「西安 - 鐘樓」
- 新樂器上手:架子鼓。 目前最喜歡的樂器,太解壓了,一打一小時完全沒感覺,並且很容易上手。對與節奏感很敏感,或者喜歡抖腿的朋友可以試試 hhh
記錄#
- Blog 更新文章:9 篇
- 英語
- 單詞學習時長:7652 mins
- 詞彙量記錄
- 運動:
正文#
把今年的記錄整理完丟到 Obsidian Canvas 裡後,簡單人腦聚類了一下,發現隱隱出現 身心靈 三個大模塊。往年都是通過外部事物,從外向內,來總結一年的收穫,今年嘗試從從內往外,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整點不一樣的
身#
健康的人對生活都有很多誤解 —— 不安的哲學
作為自幼體質就屬於後 30% 分位的一名人類,對於身體的理解絕對是領先版本的。提前體驗了身體機能的減退,各種病痛纏身固然不算一件好事,但換個角度想想,這說不定是給了你一個機會,提前感受未來衰老自己的感受,所思所想,所體驗的經歷,絕對是正常人無法體驗到的
症狀#
身為多年胃腸疾病患者,檢查沒有大毛病,但卻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已經好多年沒有喝過常溫的水和飲料了,更別說生冷辛辣的各種美食,一旦不遵守規定,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直接重拳出擊
近三年胃腸道一直處於較差的工作狀態,今年更是一度陷入癱瘓狀態,吃下去的東西根本無法消化,就連口渴喝水都要考慮能喝多少。今年好像是看《次第花開》裡,有講十八層地獄裡每一層都要承受什麼懲罰,裡面我記得有一種就是饑餓口渴但不能吃喝,不能說有點相似,但只能說一模一樣 233
畢業後,我就一直在尋找致病原因和康復的方案,也慢慢的發現和歸納了導致胃腸道問題的模式,終於在今年,在讀了較多這方面的書籍之後,找到了病因和解決方案。所以今年微信讀書閱讀類型是醫學健康,只能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333
原因與解決方案#
近幾年對醫學的研究和實踐讓我發現,很多事情都是遵循最基本且簡單的原理的:眾繁奧秘,大道至簡
主要原因應該很簡單,就是腸漏症。這是一種在國內大部分醫生都沒有了解,但實際上西方已經有很多分析和康復案例的疾病。之前也聽過腸漏這個病,但是以為這是嚴重的外傷創口導致的一種病,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微觀層面的漏,指的是腸黏膜變薄,食物中的很多大分子會透過腸壁進入血液的一種現象。
人體是一個很智能和成熟的系統,一旦不該進入的東西進入了血液,免疫系統就會對這類異常物質進行攻擊,從而引發身體各處的炎症,我的話比較明顯的是結膜炎,肩頸炎症、潮熱和腦霧;與此同時,胃腸道系統怕這類引發免疫反應的食物對人體有害,也會對這類食物通過腹瀉等方法進行緊急處理
這是一套很完美的臨時解決方案,但是問題在於,這並沒有解決本質問題,就是腸漏本身。這種臨時的解決方案一旦常態化,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 腸漏本身的致病原因很多,大家能想到的胃腸道問題都可能會導致此問題,比如基因、壓力、飲食、睡眠和環境因素等。首先腹瀉會導致人體的營養輸入效率降低,從而導致人體營養不良,繼而無法讓身體的恢復效率超過損壞效率,長期的免疫反應再而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再會增大營養的需求,加劇營養不良,這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負向循環
問題的關鍵在於怎麼恢復腸黏膜的功能,從而避免引發身體免疫系統的反應,並且解決營養不良的問題。書中答案就是無麩質飲食 + 避開敏感食物源(但基本告別外出吃飯了...)。 果然,定位了本質的問題,針對性的開始補充相關補劑和完成飲食調整以後,大部分的病症都有所減輕。在調整飲食一個月後,已經顯著完成了身體健康從 40 分到 60 分的恢復過程,這種自己每天年輕一歲的感覺真的太讓人淚目了
感悟#
這個病其實不算罕見,每一千個人裡就會有 2 3 個有這個問題,大部分人可能並不嚴重,且有概率自己能夠恢復。相反有很多類型的病症並沒有機會自癒,並且可能和努力無關,這也是我在讀蔡磊和鐵生的書時,非常能夠感同身受這種無力感的原因
當時看到這句話,真的想說鐵生懂我。雖然我定位問題的這個過程太漫長了,但是又好在它有結果。
有這麼一個說法是,我們在出生之時會看到自己各種各樣人生的劇本,最終選擇了自己最好的一本,這麼說是不是很多時候都會有精神上的慰藉
珍惜感恩這種失而復得的健康,可能才能讓人印象深刻,身處困境也不要忘記努力,永不陷入習得性無助。可能這就是一種磨煉,之後才知道,健康可貴,人生苦短。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這句話激勵了我走過多個難以承受的病痛時刻,所以在西安碑林看到的這句話,就立馬記下了,送給我也送給所有的朋友,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心#
血肉苦弱不妨礙我心靈成長,今年的心靈收穫更甚於往年 👀
好好戀愛#
今年我遇到了個等了好多年的女孩
親密關係裡,相對於親情友情,愛情往往是我們有主觀能動性後,唯一能主動選擇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親密關係。但愛情也往往是最難獲得的一種親密關係,作者馬歇爾分析了,為什麼當代年輕人的初婚年齡越來越晚,主要原因是:選擇變多了
他們以市場調研的名義招募了一批大學生,邀請這些學生品嚐並評價幾款高檔巧克力。這些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學生只需要評價 6 種巧克力,另一組需要評價 30 種。實驗結果表明,第一組學生給出了更高的評分,而且他們當中放棄現金酬勞,願意將巧克力當作酬勞的人數是第二組的 4 倍。為什麼第一組學生更容易打出高分呢?巴里・施瓦茨教授認為,更多的選擇實際上會降低我們的愉悅感,因為我們擔心在被淘汰和放棄的選項中,可能會有自己更喜歡的。
但是呢,關於這個點我認同它可能是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羅翔老師說:愛情除了是選擇,還有命定的成分。 這個我是我真的信,當你遇到了那個在基因上吸引你的那個對象,你會發現這是真的
家裡人和身邊朋友也比較好奇,你個大小夥子,怎麼就找不到對象呢,等啥呢。對啊,等啥呢🤔 可能在等對的人嗎?今年我等到了,但沒有完全等到,但,也收穫很多
愛真的需要勇氣。 很多時候,兩個人能遇到,真的就是非常不平常的一件事情了。裡面有太多的巧合和意外,兩個人都做了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情,可能這就是緣分吧。很難想象我一個從來不主動聊天的人還去約別人出門哈哈哈,要放在去年你告訴我,我肯定是不信的。
今年和朋友在聊這個話題的時候,其實也發現,我們可能都需要在自我認知上有比較充足的自信和精神狀態,才敢加入和嘗試這種充滿挑戰的關係。這個我是非常非常之認同,這兩年對於自我的理解、感知與探索,才會有今天的行動。所以說真的需要勇氣,不管面對的是不是六眼飛魚
雙向奔赴的解決問題。 《幸福關係裡的七段旅程》裡有一句話我感覺只要看懂了,這本書就物超所值:
在相處的過程中,這段內容提供了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理解和分析問題本質的思維模式。在親密關係中,隨著關係的加深,產生羈絆的同時也會對對方有越來越深的了解,也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分歧,也會發現很多的問題,但只要雙方目標一致,通過溝通總會解決
這種鍛煉自己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能力,適用於非常多的地方,分享給朋友們
愛自己才能愛他人。 在雙向關係的發展過程中,可能非常容易模糊和丟失原本自我的分界線,就像上面所說的觀點,很多時候問題本身並不在這 20% 的表象上,如果過於強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能反而會讓自己陷入錯誤的問題解決模式中。
在雙向關係中,我感覺有一種模型能夠特別貼切的形容雙方的關係,就是雙星系統。
一個穩定雙星系統的運作,基本上各自的運行軌道都會一特定模式周期性的運作,相互吸引相互維持。一旦其中的一顆恆星脫離自己的軌道過度靠近另一顆,由於巨大引力的作用,兩者的運行空間會越來越小,直至,兩者相撞
所以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保持雙方都能運作在自己原本的軌道的前提是,做好自己,這才是健康的一套雙星系統的基礎。 如果這兩顆恆星沒法組成穩定的雙星系統,那也只是他們不合適,跟恆星自己的特質無關
到最後,我好像知道我等待的是什麼了,在等他人好像也是在等自己。
冯唐說:” 要找一個和你過一輩子的人,兩個人志趣相同,能夠相互理解,什麼都聊得來,聊得歡的概率極低極低,甚至我認為沒有。“ 所以人間清醒,修正預期,追隨本心的同時,兩個人都能過得很好,都是自己,就已經很完美了
Overall,道理這麼多最後還是抵不過一句 love is blind。人生就是一種體驗,感恩遇見,享受這個過程,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錢是什麼#
今年在看 重遠投資觀 的一篇文章的時候,裡面的一個觀點印象很深刻,大概意思是說錢要如何保值呢,作者認為錢其實是生產力的一種代幣,比如 2023 年程序員工作一天,對應生產力能拿到 100 個代幣,那麼投資 50 年,如果到時候 2073 年程序員,對應生產力一天能拿到 200 個代幣,那如果需要達到保值的目的,你的投資結果得達到 200 個代幣,才算不虧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錢💰,真的還挺有收穫的。之前總認為錢就是目的,脫離了當下社會的運作規律,以為讓數字不斷上升的就是好投資,但是實際上錢只是生產力交換的一種手段,目的還是生產力,而並不是數字
所以在長期來看,比較優秀的策略是用高效的生產力產出換取更多的低效生產力產出,這實際上也算一種投資策略 hhh
那麼再回過頭來看看當前的保值手段。今年也是第二年出現虧損,兩年共虧損 15%,七成權益的情況下,這個回撤已經非常不錯了。但是不得不承認,今年的下跌,讓我對於投資市場和投資環境有了新的理解
去年想的是,這就是資產配置的最大回撤了,果然啊,還是年輕了哈哈哈。其實作為年輕人,自認為風險承擔能力還是比較高的,回撤個 30% 應該也是輕輕鬆鬆,但是今年一直下跌的時候,不得不承認,就這 10% 的跌幅,就已經觸及到我承受心理邊緣了,果然真有一頭牛的時候,還是需要事上練,說得輕巧,做起來卻是極難
A 股投資市場由於投資者結構的特性,屬於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的模式,這種情況就注定讓原本就不好賺錢的市場雪上加霜了。之前 19 20 年市場好的時候,年年都是正收益,齊老師說需要 5-10 年不用的錢,才能投資權益,這句話在我當時看來就是過於保守了,既然馬上能賺錢為啥不直接投。直到經歷了這三年下跌,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果然知識都在課本上,投資這門課屬於隱性知識,還得自我體會才行
關於投資環境,之前總說,上漲的時候,什麼消息都是利好,下跌的時候,什麼都是利空,今年真的是實打實體驗了一把什麼叫天天都有鬼故事,周期底部,行業預期變差,各種制度問題... 包括我自己其實都有幾次懷疑,是不是這次真的不一樣了。但是轉過頭來一想,這些問題其實在牛市也一樣存在,只不過當時大家不願意聽,也沒人願意傳播,現在市場下行,更多人開始關心和重視這個問題了,所以才大肆傳播開來。這種脫離客觀消息傳播現象本身,看待客觀事實的能力,還真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
如何工作#
今年對於怎麼做好工作,也有了一些思考。
第一,找到生態位。 今年應該是在聽寧向東的管理課的時候,提到了生態位的這麼一個概念
生態位(Niche)是生態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指一個物種在其所處的生態系統中所占據的位置,以及它對環境資源的利用方式和其生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生態位描述了一個物種的生態角色和它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包括它如何獲取食物、如何與其他物種相互作用以及它如何適應環境條件等方面。
如何找到生態位呢,簡單來說,就是找到生態系統中適合你,和你應該在的那個位置。有這麼一句話用來解釋,我感覺非常合適:找到那個你做的很開心而且很輕鬆,但是別人覺得很累的事情。然後找到 buy in 你這個能力的地方和人,做下去。 這件事情他人可能很難幫你尋找,需要結合自己的特質思考一番
第二,學習、沉澱和分享。 其實對於學習,很少有人會說不重要,但是為啥學,其實不太能說的明白。對於技術開發人員來說,我一直對於提供解決方案有一種隱隱約約的幻覺,就是感覺應該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在,但我不知道。知道看到這句話,我發現,對,就是這個意思
沒讀過 OAuth2.0 RFC,就去設計第三方授權登錄的人,終究還要再發明一個蹩腳的 OAuth
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總有人要在自己的領域設計自己蹩腳的 OAuth,那麼怎麼樣盡量避開這種蹩腳的感覺呢,沒錯,就是學習、沉澱和分享。學習打開眼界,沉澱思考自身思維與他人的異同,分享結構化內容並接受討論
第三,對抗大腦本能。 在工作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理智是占主導的,但是有時候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在幹活,這個時候一定一定要意識到,並且強制切換控制,很難但有用
在 review 代碼的時候,大佬們經常給我提出非常優秀的 review comment,事後看都覺得非常 nice,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卻很難用這種思維模式去思考,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覺得:我寫的代碼怎麼會有問題,一定是大家沒看懂。這種情況下,就屬於本能腦占主導,將建議視為攻擊,立馬準備反擊了,其對應的反應就是打或逃,要麼是攻擊對方,要麼就是證明自己沒問題
我一直自認是一個還算比較理性的人,所以在我發現這個現象的時候還是非常驚訝的,這個反應甚至強過了理智腦的控制,而且會反覆出現。沒想到要做個理智腦主導的現代人類,真的還挺難的,我學
影響他人#
其實長這麼大,我一直都沒有影響他人的能力和想法。可能跟成長環境的影響有關吧,一直也覺得做好自己的就行了,別人可能不需要自己來影響,自己可能也沒有能力影響他人
以前總感覺,影響他人的人都是為了自己吧,比如小學班長分享學習經驗,哦那肯定是他想炫耀一下;初中班級競選體委,他肯定也是想站在第一行很威風吧。自己這麼想的,也總認為其他人也會這麼看自己
我到現在還能想起來高一時候,班裡搬東西的時候,我自己搬完了,就站在旁邊看著大家搬,這時候矮仔看我閒著,開玩笑看著我對我說,欸站著幹啥啊,幫忙啊! 我直到這時候好像才隱隱約約感覺到,哦原來我是能主動去幫忙的;可能這不僅是為了自己,可能也是為了他人
從去年開始,通過參加徒步、運動、休養和學習,好像慢慢發現自己的一些特性,其實我本身是一個喜歡影響他人的人。我也慢慢開始主動去組織一些活動,去嘗試連接一些朋友,自己也從 I 變 E 了哈哈哈。從本身不抱有預期去影響他人開始,也還不算是一件難事
去年組織線上讀書群的經歷,其實就是一個很真實的寫照。非常慶幸,群裡的朋友來來去去,依然還有四十位朋友,每天基本上也會有新消息 hhh
最開始其實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收穫,感覺應該可能喜歡閱讀的朋友,應該也會需要這麼一個相互交流的地方。運營了一段時間,發現大家對於閱讀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閱讀的習慣、階段和類型可能也相去甚遠。所以今年也想着怎麼能夠更好的讓大家相互了解和熟悉,組織了三場線下的讀書會,沒有什麼組織經驗的我,組織這種思辨為主的討論分享,實際上難度是很高的。好在群友們非常優秀,也很支持,幾場活動都順利舉辦,並且大家也有收穫,並且也都相互有所了解,不只是線上的網友了
今年也是工作後第一次邀請朋友一起過生日,在線下讀書會後邀請朋友們一起吃了頓飯,慧慧拍的這張膠片也很有質感,榮獲了今年最佳攝影獎!
運營了快兩年的讀書群,感覺還是挺有收穫的,自己的閱讀的時候有了可以分享收穫的地方,每年閱讀的數量也保持了穩定,也有朋友說在這個環境裡培養或者重拾了自己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有所收穫,有所感悟(在這裡也再打個廣告,喜歡讀書的朋友歡迎聯繫我加入線上讀書群 hhh
今年發現給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真的挺快樂的之後,所以也組織了自己的感恩典禮,給身邊這一年對我有很大影響的朋友頒獎,送上了我的心意,希望能夠把自己收穫正反饋的事情傳遞給大家
影響他人的過程中,其實也會加深對自己的理解,畢竟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很難影響他人。自己希望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也希望在新的一年李繼續探索,繼續給朋友們帶來正向的影響 💪
靈#
作為一個無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對於靈,spirit 的理解完全靠後天領悟。身心靈中的靈,通常指的是個人對內在和平、生活目的和意義的認知
我是一個比較相信宿命論的人,我相信很多事情其實已經早有安排,我們終其一生也是在這條道路上或快或慢的前進著。所以在讀《海奧華預言》和《與神對話》這類科幻作品的時候,我是非常能夠理解和共情作者本身想要表達的很多內容的
有很多朋友會說,承認宿命未免有些太過消極,很多事情做或不做結果都一樣,那還有做的必要嗎? 關於這個問題,今年在看《了凡四訓》裡的這個故事以後,有了個比較有趣的認知和理解
作者以前遇到了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好生招待之後,老人說出了他未來的運勢:哪一年會考取名次,哪一年成為秀才,哪一年當上貢生,哪一年當上縣長,哪一年辭官,還告知了他五十三歲會離別人世。結果這些事情一一應驗,此後,他便平淡度日,不事學習。一年,在他當去貢生之後,與寺廟中的某位禪師會面,禪師見他心態異常平靜,便問及緣由,一聽他解釋,便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智者,沒想到卻是一位凡夫。每個人的命數都由自己造作而成,每個人的福報也都是自己努力而求得,之前算出的結果乃是你之前業數所致,我們對於命運的態度,應當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也就是說,是竭盡所能之後的放下。如果對命運有所執著,為何不從現在開始改變?果然,在此之後,此人廣積陰德,後面的辭官和離世的時間都和老人預估的不再匹配,直至今日六十九歲依然健在。
這個故事很簡單,大家可能會覺得,欸這不就是反宿命論,人定勝天的一篇故事嗎,但是如果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這個結果才是他本來的宿命呢?如果原來這個轉折就是他成長歷程中的一部分呢,是不是很有意思
和身邊挺多朋友聊過這個觀點,不少朋友還是認可這個觀點的,關於宿命和 free will,可能沒有真正的結論。可能真正的宿命,是在這個研究宿命與自由意志的過程中的思辨,行動和結果,可能才是宿命本身。所以宿命論並不代表放棄主觀意志,而是一種對於客觀結果的全盤接受和不斷探索的一種思維方式,我悟了
總結#
那今年的總結就到此先告一段落啦,今年有意思的思考和收穫分享給各位朋友,也十分感謝朋友們看到這裡
今年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一年,不管是對我還是大環境,感謝身邊好友的支持,也感謝那個主動嘗試、不斷學習的自己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2024,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更加自洽,一個更加從容的人
有句話說:一個人最大的底氣,是允許一切發生的從容感。今年我對於從容初窺門道,但貫徹依然長路漫漫,畢竟七十才從心所欲不逾矩 hhh,未來可期!